在游戏与未成年人的迷雾中,发现隐形的家长
这很奇怪,媒体、网络中,几乎每日都有孩子沉迷游戏、充值无法退款的新闻,但真要寻找那些家长的时候,他们却像隐形了一样。
发现银行卡被刷走四百余元后,等孩子放学回到家,李女士先打了他一顿,问他钱去哪了。
孩子被打也不敢说话,吓得直哆嗦,最后只被逼出几句“我不知道”。后来孩子才说出实话,钱都给游戏充值了,李女士气得直骂孩子不争气。
她平时节约惯了,上街连一块钱都不舍得随便花。今年初,一次买水果时,孩子通过观察按键顺序猜出她的手机支付密码,后来孩子要求玩会手机,李女士没多想,像往常一样把手机递给他就去忙自己的事。
让孩子知晓手机的支付密码,或是不加限制地将手机交予孩子使用,可能是尚未被多数家长意识到的、有风险的行为之一。
移动设备和支付的便捷性将家长的感知降到最低,孩子越界时便更加游刃有余——只要拿到家长的手机、知道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消费,心细的孩子还会把消费短信和支付账单删除,假装无事发生。因此,在孩子对游戏充值这件事上,大部分家长多是后知后觉,怒从中来,然后束手无策——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唯一不能确定的是,钱还能不能退回来?
一道透明的“数字鸿沟”横在他们与孩子之间,有限的沟通与陪伴纷纷失效,直到问题爆发,才会显形。
![]() 事情发生之后
在大部分家长看来,此类事件属不可外扬的“家丑”。他们难以向身边同事和亲戚倾诉,多是转向互联网,向陌生网友寻求解决方法。
去年年底,发现孩子在游戏里充值两万余元后,马先生挨个打开微信群,问群友怎么办,该找谁退款,游戏公司能退多少。
他就职于一家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对游戏行业也有所了解,但面对这件事却仍显无力。孩子的充值覆盖好几款游戏,光是联系客服、准备资料就让他忙得焦头烂额——孩子的出生证明、户口本、身份证等能证明亲子关系的证件,都需要提交给客服。苹果公司没有同意他的退款需求,几家小型游戏厂商也不给退,忙活一个月,最后收到的退款还不到一千元。
此前,他习惯从长辈和同事口中获取经验,比如学区房、兴趣班、小升初等育儿关卡。可从来没人告诉他,还得警惕孩子拿着他手机偷偷给游戏充值。
退款的事告一段落后,他把微信绑定的银行卡都解绑了,“这事不可能再有下次了,一次就怕了。”
更无助的,是那些对互联网缺少认知的家长,还有那些平时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
他们艰难地尝试把钱找回来。有家长让正好回了老家的年轻人(外甥、侄女等)帮忙,有家长打电话找媒体曝光。有老人走十几里地路到派出所求助,因为家里的中年一代都外出打工了。游戏、互联网、网络充值,每一样未知事物单拿出来,看起来都像不怀好意的洪水猛兽。
今年五月的一天,冯先生前往腾讯深圳总部滨海大厦,向服务窗口咨询退款进展。
他家孩子在游戏中充值了五万元,三天前,他妻子向腾讯客服提交部分信息以申请退款。他等得有些心急,又对退款流程心生忧虑,索性坐两个小时车来到腾讯总部。
很快,冯先生接到一个电话。话筒那头的人说自己是腾讯客服,专门帮他处理孩子游戏消费退款的事,向他询问了很多问题——登陆游戏时,孩子用的是微信还是QQ?孩子用的会不会是爷爷的手机号?充值金额如此之大,孩子会不会有多个游戏账号?
▲ 腾讯成都客服中心的工位
冯先生尽力配合着,但仍无法给出关键信息,他哪会知道孩子是用什么注册的游戏账号。冯先生和妻子常年在广州打工,两个孩子跟奶奶生活在老家,孩子们总用奶奶的手机玩游戏,还哄着她帮忙进行人脸认证。
兄弟俩在游戏中总共充值过 84 次,奶奶一直没注意到钱少了,直到某天去银行取款,才发现不对劲。
与客服说好等孩子放学后再联系,冯先生再次踏上两个小时的返程。
将未成年人“拒之门外”
就在同一时间,腾讯成都客服中心的客服米勒摘下话务耳机,他从重叠在一起的几个窗口中找到工作后台主页面,需要处理的数笔工单并列排在其中,每笔工单后面都有红色字体标注着“进度XX天”,十分显眼。
从2017年开始,腾讯构建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覆盖未成年人充值游戏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有一支客服团队专注处理未成年人消费订单的退款申请,米勒就是其中一员。
在米勒之前,还有一线客服负责收听电话、统计需求,对信息完整准确、比较容易处理的工单进行退款。缺少必要信息、父母无法配合、需要跟孩子和父母进行深度沟通、家庭情况较为复杂的工单会被传至米勒这里。 (编辑:二游网_234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