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刺客信条》的谷歌Stadia 能否威胁索尼微软?
说到底,Stadia最大的软肋或许不是云技术或者网速限制,而是谷歌本身并非一个游戏公司。在游戏产业并不算长的几十年历史里,有技术有钱但非游戏公司出身的大厂想要进军游戏界的例子数不胜数:三星、松下、苹果、飞利浦等等,全都赔了买卖吃了亏,谷歌可以例外吗? Stadia的具体商业模式现在还没有透露具体的细节,但采用会员包月或者“时长收费”这样的订阅制收费方式应该是可能性最高的模式了。订阅制本身比较符合Stadia作为云平台的商业模式,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也是吸引玩家的很好手段。目前业内比较有名的游戏订阅制就是微软的XGP以及EA的Origin会员,索尼的云游戏平台PS Now则是20美元一个月。 但这套订阅制放到谷歌身上就会出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如何分账? 作为一个几乎完全依靠第三方支持的游戏平台,玩家在Stadia订阅的游戏肯定是来自于五花八门的各个不同厂商,而各个厂商将自家游戏摆上Stadia最直接的目的必然是想要来赚钱的。那么一个玩家支付了一个月的包月费用之后,这些费用该如何分配给厂商们呢? 如果按照玩家游玩的时长来分配收益必然是不合理的,不同类型游戏之间的游玩时长必然是不同的。假如我玩了20小时的《毁灭战士》,还玩了200小时的《文明》,所以这意味着《文明》的分账收入必然高于《毁灭战士》?那谁还把自家的单人线性游戏往Stadia上摆。 微软、索尼、EA的订阅制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本身是资源比较丰富的游戏公司,Origin会员里的都是EA自家产品,不存在什么分账问题;而微软和索尼都是雄霸一方的巨头,第一方阵容为主第三方冷饭为辅就可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订阅制服务。但谷歌可以吗?
说到底,订阅制是一种和传统游戏收费模式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而谷歌目前看来却是要踏上这条艰难的道路:单独游戏收费不能让Stadia的潜在用户满意,而订阅制的收费模式则意味着Stadia的游戏阵容很可能长期羸弱 --- 第三方考虑到利益问题只能提供一些冷饭和过期作品。 在云游戏这个领域,谷歌的对手并不少:微软的xCloud、索尼的PS Now、英伟达的GeForce Now等等,都是在长期观望和蛰伏中的竞争对手。同时在国内,由于谷歌和YouTube长期被“不存在”,Stadia在初期必然缺少国内这块世界上产值第一的游戏市场的支持。国内也已经有一些云游戏平台已经开始部署,腾讯这样的巨头也于上月刚刚公布了自己的云游戏平台腾讯即玩,旨在能够在可能的风口到来之前迅速抢夺用户。所以对谷歌来说,Stadia的部署必须要快,商业模式必须要准确,才有能够杀出重围的希望。
然而无论摆在Stadia面前有多少难题和障碍,许多人对于云游戏的未来依然抱有美好的期待。原因无它,云游戏突破了硬件、场所的限制,让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玩到高画质游戏的人也有了选择的权力。 只不过从云游戏的种种特点来看,它未来的路或许和传统游戏业完全不同。对于谷歌和Stadia来说,另辟蹊径远比头铁莽撞要来的更有机会。 首先,其实云游戏的受众群体并不是那些家中全机种制霸、为了打通《只狼》可以爆肝两天、对网络延迟吹毛求疵的硬核玩家。他们追求的是比1080P/60帧更高清的游戏画面,追求的是网络和输入零延迟的严格体验。Stadia的用户也不是那种对画面和高清毫无概念与追求,只是将游戏当作通勤路上无聊消遣的佛系玩家。
“高于休闲、低于核心”是云游戏玩家群体的特色:他们可以不介意云游戏的轻微输入延迟,可以不介意游戏的画质有些许降低,同时他们对于体验高清游戏依然保有一定的欲望。 其实这样的玩家群体在我们身边不算少数,每当你在玩一款画面惊艳的游戏大作时,总有些平时很少玩游戏的朋友会被吸引:“哇,这什么游戏,风景真好/看起来好刺激/动作好帅。”虽然他们或许一度很想和你一样尝试一下这款游戏,但往往付出的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高配电脑/游戏主机、60美元的游戏、固定的空闲时间和场所等等。 而云游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帮助他们抹除了这些门槛和限制,提供给了他们所想要的娱乐体验。这样潜在的用户正是Stadia和云游戏平台应该重点拉拢的群体。 (编辑:二游网_234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